登录 | 注册欢迎您访问黄河大合唱官网!
指挥家演员风采
首页 > 指挥家演员风采 > 名人访谈 名人访谈

郭淑珍与严良堃:不敢忘却...

来源:黄河大合唱   时间:2018-03-16 08:57:22  编辑:张录勇

“谁没有妻子儿女,谁能忍受敌人的欺凌,亲爱的同胞们,你听听,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在92岁高龄的指挥家严良堃的指挥下,88岁的声乐教授郭淑珍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这一乐章。

这是发生在中央音乐学院排练厅中的一幕。

这一幕,距离严良堃第一次指挥《黄河大合唱》已过去75年,距离郭淑珍第一次登台演唱《黄河怨》也已经60年了。

1938年,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严良堃开始了指挥生涯,师从音乐家冼星海。次年,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勾画出了中国人在战争里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涯和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

1940年,在重庆,严良堃第一次指挥孩子剧团公演《黄河大合唱》,那一年,他才17岁。

几乎是同时,这首《黄河大合唱》也在沦陷区传唱开来。那时的郭淑珍还在天津上中学。沦陷区的生活令她对苦难印象深刻,“我所生长的华北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国家在血泊中,同胞在呻吟”。

同样令郭淑珍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首响彻人心的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和第六乐章《黄河怨》,当年她特别喜欢听和唱。

新中国成立后,郭淑珍前往苏联留学。1953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她第一次听到了完整版的《黄河大合唱》,极受震撼。1955年,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她第一次登台演唱了这部作品,并获得了铜奖。

严良堃和郭淑珍对《黄河大合唱》的合作演绎曾被音乐界誉为“无法超越的经典”。两位艺术家合作的开端,还得追溯到1975年《黄河大合唱》的复排,两人成为复排的首演演员指挥和首唱。

已被“文革”中断演出多年的艺术家重新走向前台,有期待,但更多的是压力。“当时我已经快20年没有唱过这首歌了,三天三夜没睡觉在思考怎么演出。”郭淑珍说。

为更好地演绎这部作品,她认真阅读冼星海的创作札记,在脑海里重温不愿意提及的战时回忆——父亲被日本军人欺凌,全家连夜避难,躲避轰炸,匍匐穿过壕沟,被迫学习日语……

最终,她把这部作品演绎得如泣如诉,令台下不少观众潸然泪下。“他们的眼泪我至今也忘不掉,那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感情。”郭淑珍说。

时光的步伐从未停止,一晃就是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胜胜利70周年的到来,让郭淑珍格外兴奋,她希望能够复排《黄河大合唱》。

她邀请老搭档严良堃前来“支援”,惊喜地发现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两个人的年龄相加超过180岁。”郭淑珍笑言。郭淑珍也记不清两人曾经合作过多少次了,“但我们都想在有生之年再多演绎几次这部作品”。

在150人的合唱团和200人的交响乐团组成的这支庞大队伍中,郭淑珍精神矍铄,歌声依旧嘹亮。“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她亲自示范演唱,将在场的年轻人带回中华民族最屈辱的年代。

而在现场的另一端,指挥严良堃也在充满激情地投入。尽管心脏带着五个支架,但严良堃却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这部陪伴了他一生的《黄河大合唱》。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赶上抗战胜利70周年,但我不知道我是否还有机会赶上抗战胜利80周年的伟大时刻。你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去演绎《黄河大合唱》,可是我的机会不多了。”严良堃对排练现场的学生说。

两位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不容许有任何瑕疵,郭淑珍和严良堃在咬字、节奏、换气这些细节上亲力亲为地进行指导,他们的严格和细心令年轻的学生印象深刻。

除了音乐技巧本身,严良堃和郭淑珍更在意的是如何把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核传递给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岁月的年轻人。

“老师带着我们看抗战电影,阅读文学作品,回忆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青年歌唱家张怡回忆道。她很庆幸这种方法让她真正地“把歌唱和感情结合在了一起”。

在郭淑珍看来,《黄河大合唱》可以帮助年青一代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我们不仅是唱声,更是唱情。我们不该忘记和平的来之不易,不该忘记中国人的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值得世世代代传递下去。”郭淑珍说。

8月26日,这部《黄河大合唱》将承载着严良堃和郭淑珍的希望,唱响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7 - 2025 黄河大合唱 http://www.yellowrivercontata.com 京ICP备16008522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4929号